Thermistor Quartz Crystal
zxzx

老通辽的二马车驴吉普和倒骑驴
来源:Thermistor Quartz Crystal    发布时间:2024-03-07 23:25:40

  ,都曾为通辽的经济繁荣做出过贡献。如今,虽然二马车、驴吉普和倒骑驴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在城里只偶尔还能看到一、两辆倒骑驴,但在当年,这几种交通工具的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却至今让老通辽人历历在目。

  二马车、人力车曾经作为老通辽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坎坷泥泞的街路上,在昏暗的路灯下,店铺掌柜、政府官员、有钱人家的小姐太太,搂着的阔少,洋洋得意地坐在车上,招摇过市,成为老通辽街头的一道风景。

  二马车什么样?年轻人恐怕只能到反映三四十年代的影视作品里去看:通常是有身份的人搂着太太坐在马车上,赶车的车夫在前面“高高在上”,马蹄踏过碎石路,踏踏有声,十分神气。

  通辽是从何时开始有的二马车已不可考,但应该与四洮铁路郑通支线(郑家屯至通辽)、大通铁路(大虎山至通辽)先后修通有关。

  第一条铁路郑通线修到通辽时,通辽已经过十年的建设,正处在上升期,俨然成为和郑家屯不相上下的商品集散地,商铺林立,买卖兴隆,每年都有大批的牲畜、粮食、皮毛等货物通过通辽销往外地。铁路修通后,大批客商直接到通辽采购货物,或到通辽投资开买卖。同时,早期来通辽淘金的商户腰包一天天鼓胀,日渐丰盈。“饱暖思淫欲”,出门拜客,请人下馆子看戏,再用脚量也就显得寒酸;实行县治后,往来官员日渐增多,在没有汽车和其它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二马车,成了最排场、最讲究的代步工具。

  二马车并不是说都是用两匹马拉的车,而是为了与“大马车”相区别而起的“小名”。

  现在看二马车,从技术角度来说并没什么复杂之处,生产也很简单。但在当时,其加工工艺是有相当难度的。二马车除了坐人的“沙发座”,别的部位基本上全部采用钢铁。四个轮子,后面的两个轮子大,直径近米,前面的两个轮子小,五十公分左右,四个轮子都装有弹簧,这样,行走在碎石路或土路上,乘客就能免受颠簸之苦。二马车车体较长,为便于转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中间用转轴连接。在沙发座上,还装有可折叠的遮阳伞,每逢下雨也可以支起来,不用的时候放到后面;还有一种较高档的,车厢封闭,有门有窗,遮风挡雨,也显得气派。二马车的另一个特点是,马夫的座位在“沙发座”的正前方,且“高高在上”,目的是方便马夫越过马背,看清前方的道路。这种设置也明显说明与中国传统理念的不同。国人一向强调尊卑、看重等级。传统的“二马车”车夫,只能斜着身子坐在车辕旁边,主人则是正襟危坐,目视前方。尊卑上下,一目了然。

  二马车一旦被引进通辽,立即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也成了人们争相一试的对象。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城里就先后有了十多辆二马车,这一个数字堪比1945年前后城里自行车的数量。每天马铃叮咚,马蹄踏踏,威风十足。

  利用二马车做广告的主要有两种,一是商铺买卖开业、新进货物;二是戏园子请来新角或排演新剧目。

  二马车的引进,为通辽城开辟一条广告宣传的新途径,也成了街头常演不衰的一道风景。最好看,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戏园子来了新角儿或是上演新戏码,届时,租用一辆或两辆二马车,在车后面竖起一块花花绿绿的广告牌,车里面坐着小乐队,敲锣打鼓,满大街跑。引逗得小孩子成群结队,赶在后面追逐。

  城里唯一一辆箱式二马车是日本人的。当时,在城西北角紧挨西辽河大堤南侧,是日本人开办的种马场,而日本小学则在现通辽一中院内。这辆二马车就是专门接送学生的。这辆车与普通的二马车还有一处不同之处,就是在车前面安一条横杠,杠子上装有两套挽具,也是唯一一辆由两匹马拉的 “二马车”。每天早上,二马车通过老北门炮楼进城,晚上再从这里出去,届时,行人纷纷躲避在路旁,侧目而视。

  二马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到1945年时城里还有十余辆。解放以后,城内只剩下两辆还在继续运营。这两家相距不远,都在北城壕附近。其中一户姓张,一户姓申,人称“张马车”“申马车”。把某家的姓氏前冠以职业,只是为了有所区别,不含贬义,是老通辽人对邻居的惯常称谓。由于张马车后来被嫁到外地的女儿接去,通辽城里就只剩下申马车一家,每天依然早出晚归运营。大约在上个世纪六十年打初期,因申马车年事已高,也挑了马车。至此,城里二马车成为历史。

  通辽城里养牲口的人家不少,尤其以养驴的为多。即便是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汽车也属于稀罕物,很多单位都用驴车拉货。加上从各煤场往住户送煤的,从粮库往各粮站拉粮食的,从车站货物处往外运日用百货的,毛驴车常常是一串一串地在大街上招摇。

  但是,用驴车作为客运交通工具,起初还不多。通辽城形成蔚为壮观的“驴吉普”大军,还得从建设新火车站说起。

  1978年,在原建于1966年车站的原址新建一座新车站,把位于车站东约三华里的军用仓库作为临时车站。自临时车站至永安路一段是土路,每逢下雨,积水遍地,最深处可没过小腿,路途遥远,加上没有路灯,给上下火车的人类带来极大的不便。

  当时,城里已经有了公共汽车,但线路很短。平时只跑明仁大街,从东到西。只有白天有火车发车、进站才有接站车。当年北京、天津知识青年初到通辽,曾经编了一套顺口溜:一条大街俩岗楼,一辆汽车跑两头,一个公园两个猴。这是当时公交状况的真实写照。

  临时车站移到东郊,晚上到站的火车进站时,已经九点多钟,公交车早已下班,这就给“驴吉普”让出了市场。一些脑子来得快的,把毛驴车赶到临时车站迎送客人,并很快形成规模。每当火车到站时,站前空场上毛驴车一辆挨着一辆。为了能拉到客人,赶车的手里拎着鞭子,拥挤在出站口,见人就问,见人就拉。

  有了这个赚钱的门道,城里有驴车的人家很多都参加到其中,并很快波及到郊区。尤其是晚上接站时,一天的活计已经干完,闲着也是闲着,接到人自然高兴,接不到人,只当是闲溜达一趟,无本贩利,何乐而不为!

  当时,一些第一次到通辽来的人都对通辽的两件事极感兴趣,一个是主要街道旁一家挨一家的茶馆,一根铁管从屋子里伸出老远,Y字形的出气口喷出白色蒸汽,发出连续不断的笛声;再一个就是满大街的毛驴车,赶车的吆喝声不断,毛驴也兴奋地呼朋引伴,撒开四蹄。直到今日,提起当年那番热闹景象,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倒骑驴,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城里大多数“企业改制”,一时间,大量企业职工下岗,失去赖以生存的饭碗。一些有胆量或是有一定本钱的,选择了经商、摆地摊,更多的下岗职工空有一身力气,却一时找不到对自己最合适的工作。倒骑驴,这个本钱不大,又不需要技术的活儿,就成了年轻力壮的下岗职工的首选。

  倒骑驴,算得上是一件发明,是自行车和手推车的组合,把自行车和手推车车架子用一根轴连在一起,下面用链条带动轮子转动。骑车人在后,车架子在前,这种骑法和传统三轮车正相反,故谑称“倒骑驴”。这种车有几大好处:一,轻便快捷,即便是车上坐两三个人,走起来也不觉太重。二,本钱小,加工制作容易。三,没多少技术上的含金量,几乎一上手就会。四,不占地方,不用的时候把前后两部分拆解开,可以放到院子里,这对当时住平房的人来说再方便不过。再加上不用上牌照,不需考取驾照,一时间,人们趋之若鹜,纷纷效仿。在这支队伍里,除了下岗职工,还加入了一些原本退休而身体尚好的人,闲来无事,弄一辆倒骑驴满大街游逛,拉到客人,赚个三五块,就到抻面馆要上一盘大骨头、二两酒;拉不到客人,就当是锻炼。此后,又先后有郊区失地农民,甚至旗县下岗职工加盟到倒骑驴大军。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城里拥有倒骑驴千余辆。

  由于倒骑驴发展过快,大大出乎有关部门的想象,以至于相关的办法、法规滞后,倒骑驴横冲直撞,横行猛拐,堵塞交通,经常因倒骑驴违规行驶造成交通事故。倒骑驴,在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给城市添堵,甚至对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当时人们把倒骑驴与“塑料袋”“伴舞小姐”等并为“四大害”。

  相关部门紧急整治,加强规范,如发放牌照,非城市下岗职工不得营运等,取得了应有的效果。不久,自己加装塑料车篷的三轮车横空出世并逐渐取而代之这种三轮“改邪归正”,骑车人在前,车斗在后,因第一批三轮车大多是“神牛”牌,后来,神牛成为载客三轮的代名词。期间,又有电动三轮车满街乱窜,屡肇事端,仿佛当年倒骑驴的翻版。好在不久就被取缔。如今,出租车、神牛各行其道,与公共汽车一起,担负着为人们出门代步的任务。也有人对三轮车的存在大加质疑,甚至不予以取缔心存不甘。至于三轮车今后命运如何,还当拭目以待。

上一篇:瀍河回族区概述
下一篇:现在最酷炫“倒骑驴”行将成为我国大爷的买菜神车

 关于我们

 OB官方网站

 资质荣誉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