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片荒芜的城郊到“一区多园”的科创高地,从百业待兴到集聚超2.5万家企业,连续八年位列福建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第一、在178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列第11位……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宏伟篇章中,留下了生动的时代注脚。厦门火炬高新区成立三十多年来,敢为人先的火炬人,凭着“拓荒牛”的闯劲和韧劲,持续开拓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火炬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坚持聚焦实体经济,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特色发展,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水平发展先行区。
回望厦门火炬高新区三十多年发展轨迹,产业园区的每一次落子,都与厦门城市的成长路径高度契合,加速形成跨岛发展大格局。
200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厦门火炬高新区从1平方公里扩大到13.75平方公里。在跨岛发展的策略的引领下,火炬高新区首次出岛,同年8月,火炬(翔安)产业区通用厂房开工。不到180天,94栋现代化标准通用厂房拔地而起……如今的火炬(翔安)产业区企业成群、产业成链,聚集了友达光电、冠捷、ABB、天马等龙头企业。
当厦门加快推进岛外新城建设时,厦门软件园也跨出厦门岛,在集美建设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软件园三期。随着空间扩展,厦门软件园驶入发展快车道,成为全省首家突破千亿元的专业软件园区。截至今年11月,厦门软件园三期累计注册企业近1.2万家,企业员工超7万人。
近年来,位于厦门东北部的同翔高新城快速崛起,以天马6代AMOLED、中创新航、海辰储能等百亿级项目为代表的一批优质项目落户在这里,嘉戎技术、环创科技、著赫科技等优质企业在此谋划新篇。目前,园区已集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成为全市经济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引擎。
“瀚天天成正式具备国产8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量产能力!”今年夏天,一则有关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瀚天天成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消息让半导体业界人士为之振奋,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商业化的8英寸碳化硅外延生长技术,进一步推进了碳化硅外延材料的国产化进程。另一家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思泰克则紧抓AI、无人驾驶等新兴技术机遇,专注机器视觉检测设备研发,近年来营收、净利润稳步增长。公司研发的3D锡膏印刷检测设备位居国内领头羊,实现进口替代。今年11月,思泰克成功登陆创业板。
两家科创企业的成功,折射出厦门火炬高新区紧抓科学技术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提升公司创新主体活力的努力。近年来,火炬高新区积极打造多层级科学技术创新机制,一方面鼓励企业设立各类研发机构,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科研院所,强化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创新体系,通过“专精特新企业强基+核心技术攻关+前沿突破”协同并进,积蓄创新势能。
火炬高新区持续深化改革,相继推出“火炬创新券”“火炬金融服务平台”“火炬智能制造平台”等举措。今年,厦门火炬高新区联合火炬税务局和复旦大学公共绩效与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企业创新税收指数”,使企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得到量化和可视化,积极推动金融资本等创新要素资源向科创型企业倾斜。
“科学技术创新是高新区最鲜明的标签、最大的优势。我们要以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高新区将全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水平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厦门实施科学技术创新引领工程注入新的动能。
不久前,2023天马全世界创新大会和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厦举办,吸引全国显示行业的顶级科学家和一流企业家参与。作为我市显示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天马于2011年落户厦门火炬高新区。近3年来,天马先后在火炬高新区投建了国内单体最大、全球最先进的柔性AMOLED工厂,以及天马首条专精于中小显示领域的8.6代高世代生产线等重磅项目。十多年间,天马在厦门累计投资额超1000亿元,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助力提升产业链群竞争力。
在厦门火炬高新区,像天马这样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激发“链式效应”的例子不在少数。三十多年来,火炬高新区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使命,围绕产业链招引、培育优质项目,推动产业实现从“0到1”、从“1到多”。
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火炬高新区大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今年,高新区组建新能源与新材料、集成电路与传感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基金等4个招商工作专班,并细化编制新能源、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6条产业链招商工作方案,通过“走出去”招商、资金招商、平台招商等多种手段,招引补链强链项目落地。
目前,火炬高新区重点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涵盖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四个细致划分领域)、机械装备(电力电器)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产业链(群),以及人工智能、新材料、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医药与智慧健康等产业链(群)。
人才是第一资源。截至目前,火炬高新区有各类创新创业人才30多万名,专业方面技术人才18万多名。
放眼全球,以赛引才。中国厦门海外创业大赛是火炬高新区近年来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厦创新创业、探索招才引智新路径的一项重要举措,至今已经连续举办6届。其中,首届大赛引进的1名国际化人才入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其落地项目获得近千万元的政策资金,目前估值已近20亿元。
搭建平台,精准育才。厦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火炬园)作为我市重点打造的首批市级产业园,已解决高新区企业用工超2000人次;工业机器人培训中心已培养百余位技能型人才,为产业人才梯队“蓄好水”;高新区与IBM共建“Watson Build创新中心”,为园区数字化人才教育培训赋能,截至目前已服务园区企业200余家,累计培训超千人次。
在日前揭晓的2023年(第六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评选结果中,厦门火炬高新区报送的《市场化运作产教融合基地赋能园区数字化人才培养》案例从全国近1900篇投稿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3年(第六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优秀案例。
孵化创新企业就是孵化未来。近年来,火炬高新区聚焦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起的产业领域,率先探索并实施“一个专业孵化器+一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一个协同创新院+一个产业园+一个产业投资基金”的“五个一”专业孵化服务模式,已成功打造火炬石墨烯、火炬物联网两个国家级专业孵化器。
其中,火炬石墨烯孵化器聚焦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材料专业细致划分领域,搭建了“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化”的梯度孵化体系,精准滴灌。截至目前,该孵化器累计引进孵化上百个石墨烯新材料项目,产业化项目数量占福建省半数以上。
今年10月,“厦门火炬智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规划”正式对外发布,火炬高新区将通过“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培育路径,加速推动“火炬智能传感器与物联网创新基地”建设,并积极谋划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的选址和立项,完善传感器产业培育生态。
厦门火炬高新区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国家对台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基地、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18块“国字号”招牌,是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片区核心区。此外,厦门火炬高新区实施“一区多园”跨岛发展的策略,建成了包括火炬园、厦门软件园(一、二、三期)、厦门创新创业园、同翔高新城、火炬(翔安)产业区等多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平台。
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聚集各类企业25000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1500家,占厦门市超40%。世界500强企业在火炬高新区设立项目62个;厦门10家年产值超百亿元制造业企业,火炬高新区占了8家。火炬高新区还有年营收超亿元企业超400家,瞪羚企业100多家,境内外上市公司68家(含新三板)。建设各类创新平台200多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个、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5家。(记者 林露虹 通讯员 管轩 刘清)
厦门火炬高新区成立三十多年来,敢为人先的火炬人,凭着“拓荒牛”的闯劲和韧劲,持续开拓创新。